2025年11月8日下午,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诗人唐荣尧先生创作的诗集《青海:长云与高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北碚西南大学中心图书馆隆重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重庆市作家协会指导,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创研基金理事会、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甘肃教育出版社、《西部文艺研究》编辑部联合主办,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承办。活动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诗人、学者、评论家及文学爱好者参与,共同探讨唐荣尧诗歌的文学价值与精神内涵。
研讨会开幕式于下午14时30分准时开始,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梁笑梅教授担任主持人,梁教授对与会全体人员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他们是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文艺创作传播中心专业作家,诗人、编剧、新诗所95级在职硕士班校友唐荣尧先生。甘肃教育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李浩强先生。甘肃教育出版社科编辑、诗集《青海:长云与高车》责任编辑李积娜女士。重庆市文联机关党委书记、诗人彭敏先生。环球人文地理刊系总编辑、诗人李海洲先生。西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诗人邱正伦先生。渝州诗社黄干先生。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蒋登科先生。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向天渊先生。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张立新女士。中国新诗研究所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工作人员以及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其他院部的诗人朋友。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向天渊教授致开幕辞。他指出,《青海:长云与高车》不仅是唐荣尧先生创作生涯新的里程碑,更是当代诗歌地理书写的典范之作。诗人通过数十年行走与非虚构写作的积淀,成功扮演了“隔世使者”与“文化译者”的双重角色,为当代诗歌的地域书写提供了重要启示。
重庆市文联荣誉主席、中国新诗研究所终身荣誉所长吕进先生虽未亲临现场,但特意为本次研讨会,赠予唐荣尧先生专属题辞——“山海行吟者,当今徐霞客”。
唐荣尧先生以真挚而朴素的语言,分享了诗集背后的创作历程与心灵轨迹。 期望自己能承载起前辈创造的精神价值,并融入自身对青海的持续书写。最后向甘肃教育出版社团队的精心编校表达感谢,并诚挚期待与会学者的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李积娜女士介绍了《青海:长云与高车》出版情况。李女士从出版角度,深入阐述了诗集的编撰理念与过程。将该书定位为“关于青海的经典人文读本”。编辑团队确立了学术与文学的双重审读标准,在审校过程中,尤其注重对核心意象及西部历史地理概念的把握,参考了大量资料进行交叉验证。此外在视觉设计上,通过版式留白等手法使书籍装帧与青海苍茫辽阔的文本气质统一,最终成功将这部“高原史诗”呈现给读者。
甘肃教育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李浩强先生在致辞中表示,甘肃与青海山水相连、文脉相通,出版该诗集与甘肃教育出版社“扎根西部、服务教育、传播文化”的立社宗旨高度契合。编辑团队与唐荣尧在成书过程中深入交流,态度严谨,精益求精,使本书不仅成为一部文学读本,更是一件承载西部精神的艺术品。将新书发布置于重庆这一城市,具有“借船出海”的象征意义,期待将西部文学推得更远。最后,他表达了与优秀作家、学界同仁持续合作,共同发掘与传播反映西部风貌精品力作的愿景。
在赠书仪式上,唐荣尧先生与李浩强主任、李积娜女士共同将新鲜出炉的诗集《青海:长云与高车》赠予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这份赠予不仅象征着作品的学术传承,更寄托着对诗歌未来发展的深切期待。
重庆市作协副主席蒋登科先生致辞中回顾了与唐荣尧相识三十载的深厚情谊。他指出,唐荣尧不仅是行走于西部大地的诗人,更是深耕西夏文化、黄河文化与西部历史的学者型作家,其创作始终浸润着诗歌的精神。蒋登科特别提及去年在校友会活动中与唐荣尧共话“江河对话”的经历,并透露本次诗集首发正源于今年七月全国书博会期间的一次提议。他鼓励读者从诗集中读出“西北汉子的血性、西部大地的厚重与现代人的多元思考”,并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本次学术研讨会分为两场进行,共三十二位发言人围绕唐荣尧先生的诗集《青海:长云与高车》就不同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分享。第一场由甘肃教育出版社编辑部主任李浩强主持,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博士后张静轩担任评议人。十四位学者从多元视角对《青海:长云与高车》展开深度解读。第二场由环球人文地理刊系总编辑李海洲担任主持人,中国新诗研究所博士后杨东伟担任评议人,共有十八位学者参与其中。诸位学者主要呈现出四大研讨方向:一、对诗作中地方经验的地域书写;二、对“行走”与时空意识的探讨;三、对诗歌文体本身的关注;四、对诗人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分析。
在自由发言阶段,邱正轮、艾晓林等人先后分享了对唐荣尧诗歌的独特看法,幽默风趣,情感真挚,现场氛围十分热烈。
研讨会闭幕式由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张立新副教授担任主持人,蒋登科教授作最终的学术总结。蒋老师指出,这场以青海为主题、在嘉陵江畔举行的诗学研讨,实则是长江与黄河两大文明在诗歌中的交汇。蒋教授特别肯定了年轻学者的敏锐思维与新颖视角,同时倡导在未来研究中应兼具“仰望、对望与俯瞰”三种学术姿态,以更严谨的学风推动诗学研究的深化。最后,他感谢诗人、出版社与会务团队的共同努力,使这场内容丰富、视角多元的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为唐荣尧诗歌研究乃至当代诗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唐荣尧先生在闭幕致辞时将本次研讨会概括为一场“全方位的体检”,也是“心灵的救赎与超度”。他表示自己将在接受赞誉的同时保持自省,回归写作本身。唐荣尧还关心年轻学者的成长,给他们的文章发表提出中肯意见。整场致辞诚恳而谦逊,展示了诗人与新诗所的深厚情谊与精神共鸣。
至此,唐荣尧《青海:长云与高车》诗集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浓厚的诗学氛围中圆满落幕。正如主持人张立新女士在闭幕环节所说,本次研讨会是一场“激荡人心的诗与思的碰撞”,是关乎心灵与天地的对话。整场活动是对一部诗集的深入“体检”,在重庆的秋日中留下了一页美丽的诗学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