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讲座 > 正文
“悦读以赛亚·柏林《历史的必然性》”跨学科学术沙龙·“清谈”第21期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21-11-22 10:20:10    作者:    浏览次数: 次

     2021年11月20日下午,由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生会承办并获中国新诗创研基金支持的跨学科沙龙·“清谈”第21期,在西南大学中心图书馆九楼圆满举行,主题为“上帝的骰子与历史的向度:悦读以赛亚·伯林《历史的必然性》”。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向天渊教授、梁笑梅教授、周俊锋老师受邀作为嘉宾出席本次活动,来自历史文化学院、心理学部、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传媒学院、中国新诗研究所等院所的同学参与发言和讨论。

     此次清谈结合以赛亚·柏林的经典文本《历史的必然性》展开讨论,梁笑梅老师谈及大数据时代自由选择的可能与难度,向天渊老师回忆和梳理自身接触柏林以及柏林思想和著作在国内译介传播的态势,周俊锋老师提醒思想史问题的讨论亟待研究者自身知识结构的有效拓展。三位老师以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作为本次活动的开场,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

     来自新诗所的李优雅同学联系文章以及自身经历谈到对“历史”的概念理解,提出研究范式、历史评价等有关历史学科科学性的疑问。随后,历史文化学院的吴昊霖和曹科同学结合历史学科知识,讨论对柏林及其历史观念的看法。吴昊霖阐释了历史哲学在不同时期的演进变化,结合历史语境谈及柏林的观点所呈现的意义与价值。曹斌同学通过对柏林的成长经历、多重身份、思想来源的分析提出问题,即历史到底是艺术、科学还是哲学,继而展开论析并认为其是从不同角度进行解释的结果。

     心理学部谭伊格同学结合生活经历,针对当前时代的信息真实性及其选择难题,提出“怎样在现代社会甄别真实信息”的疑问。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李佳鲜同学将柏林的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进行比较,分析两者观念差异的来源。园艺园林学院的刘安然同学返观自身理工科的学习经验,谈到对人文社科的认知改变以及这种改变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而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周婉婷同学联系麦克卢汉关于媒介与人的思考,从专业实际出发分享其对现代人面临的拟态环境以及新闻真实性等问题的看法。跨学科的知识碰撞给予沙龙一种轻松而活跃的氛围,丰富和拓展了同学们对历史真实、信息不对称、历史与现实对话等问题的认识。

     围绕柏林的历史观,新诗所况俊未、黄英豪、李琳、杜鑫分别就历史与自由、多元自由主义的困境等分享各自的思考。况俊未同学从本体论的辩驳、方法论的辩驳和伦理价值上的辩驳三个方面对柏林历史决定论的批评论点进行梳理。黄英豪同学特别注意到柏林自由观点所存在的局限性,历史是作为人们从安全感出发而排布出来的系统性知识,并以当下数据时代的状况为例说明自由在其中的不同解释。李琳同学则提出如何以当前的知识观念来重新认识辨析柏林对历史决定论的批评,人文社科如何处理规律与个人二者的关系问题。杜鑫同学关注到具体事件回到历史的本然情境中,与事件密切相关的自身动机与试验性论证有待引起思考和重视。

     针对各位同学的感想和疑惑,三位老师先后回应和分享其个人思考与看法。本次跨学科学术沙龙师生们集思广益,与历史漫谈、与自由对话、与哲学思辨,在交流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点燃同学们积极探索学术的热情。历史由谁创造,历史能不能假设,然而“书比人长寿”,围绕以塞亚·伯林的思考和对话远未终止。向天渊老师最后对“清谈”活动作出总结,此次跨学科学术沙龙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 贺云玲 摄影 梁高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