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6日19点,香港中文大学黄维樑教授应邀做客西南大学举办题为《艾略特和余光中比较论》的诗学讲座,探讨艾略特与余光中两位诗人的异同点。本次讲座是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和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举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熊辉教授,东南大学中文系王珂教授,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刘玉教授、晏奎教授,中国新诗研究所向天渊教授、梁笑梅教授等,以及新诗所、外国语学院和其他院系同学参与此次讲座。
讲座开始前,向天渊教授简要介绍了黄维樑教授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著作等,特别提到黄维樑教授对《文心雕龙》“六观说”的诠释在学术界颇具影响力,是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典型案例。
黄维樑教授指出,艾略特和余光中两位诗人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看具有一种可比性。随后对艾略特的生平和著作进行简要介绍,特别展示了艾略特部分著作的珍贵影像。黄维樑教授用一段英文短文作为本次讲座的引入语,随后对“The love of J.Alfred Prufrock”作详细阐释。黄维樑教授着重阐述艾略特的代表作《荒原》的五个结构,提到《荒原》的晦涩难懂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一是众多典故;二是多种语言;三是断层式结构;四是视角的频繁转化。随后,黄维樑教授介绍其著作《怎样读新诗》中谈论到的“六何法”,即何人、何事、何地、何时、如何、为何;同时提到在1917年以后,艾略特改信英国国教,如《圣灰日》《四个四重奏》等诗风有所转变。
接着,黄维樑教授介绍余光中的几首作品,诗歌如《如果远方有战争》《珍珠项链》《当我死时》,散文如《听听那冷雨》《登楼赋》。随后进一步指出,余光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作是《乡愁》,但余光中除了描写乡愁的诗歌以外,还有“爱情婚姻”“古今人物”“山水风物”等主题。黄维樑教授着意阐释了艾略特与余光中的文学批评,以及艾略特与余光中的不同之处,比如艾略特写过几部诗剧,余光中写过很多优秀散文。
讲座接近尾声,王珂教授提到诗歌《乡愁》的另外一种解读,即它不是一首思乡的抒情诗,而是一首政治诗,这种解读路径颠覆了以前读者对于《乡愁》的理解。王珂教授还指出大陆学者的外语水平、研究方式、思维方式与港台学者或者海外学者有一定的区别,应多吸取对方的长处。
讲座结束时,向天渊教授对黄维樑教授认为,除了六何说、六观说之外,黄维樑教授的学术方法还有“纵横说”,这些对于文本细读、诗艺阐释具有重要作用。黄维樑教授流畅的英文、精细的读解、幽默的语调,获得在场听众的积极回应,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编辑/摄影 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