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讲座 > 正文
熊辉教授应邀到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学术讲座
发布时间2019-12-25 15:17:21    作者:    浏览次数: 次

      2019年12月15日,中国新诗研究所教授熊辉应邀到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了题为《田间:大众“歌者”与时代“鼓手”》的学术讲座。
      讲座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梳理了田间的短诗创作历程。从1935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未明集》,到1985年出版最后一部诗集《青春中国》,田间的创作时间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出版了24部短诗集,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史上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之一。第二,从田间短诗创作的大众化和时代性出发,分析了其短诗创作的基本特征:一是诗歌创作的大众化,田间从上海辗转到了陕北,他在延安和边区特殊的政治语境下,迎着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劲风,把诗歌的大众化运动真正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创作中,从内容、形式、表现对象、传播、接受等方面实现了文艺的大众化创作目标;二是诗歌创作的时代性,田间的诗歌创作总是和每个时代的大事、热点、主流意识形态等结合在一起,大生产运动、敌后抗日、土地改革、农村合作社、大跃进、经济建设等构成了他诗歌的主旋律。因此,田间无愧于大众的“歌者”和时代的“鼓手”之称号。第三,探讨了田间短诗创作的来源,认为田间的诗歌创作与很多诗人不同,其资源不仅来自生活实践、阅读经验,也来自国外诗歌的影响,更受到了民间文化的沁润。第四,呈现人们对田间的历史评价:田间的短诗创作从一开始就在中国诗坛掀起了波澜,很多人都对其作品做出了较高评价,比如左翼文艺理论批评家王淑明、“七月派”代表诗人胡风、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从延安走来的诗人贺敬之等,都曾专门撰文对田间的诗歌加以评述。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能忽视其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熊辉教授认为,以延安为中心的解放区文艺,以抗战建国为中心的敌后抗日根据地文艺,是红色文化的基因和构成部分,田间等作家无疑就是红色文化基因的缔造者。因此,在新的历史语境下,我们重温田间等人的革命短诗集,必然会有新的启示和收获。本次讲座内容丰富,有学术性、思想性和趣味性,受到了不同年龄和学历层次的听众的一致好评,讲座结束后,听众纷纷与熊辉教授合影留念或签名存念。
      据悉,中国现代文学馆自2000年5月举办“文学馆讲座”以来,虽然邀请的主讲人都是名家,但是对听众来说,却没有任何“门槛”:讲座每两星期举办一次,时间固定在星期日上午9点半至12点;讲座内容将提前在《文艺报》或文学馆公众号上预告,听众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即可,无需缴费,无需入场券,属于公益型的讲座。文学馆讲座的初衷是服务于中国作协工作的总体要求,配合中国作协在凝聚作家评论家力量、展示文学研究成果等方面的统一规划,力争把“文学馆讲座”办成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形象的品牌窗口。同时,也为广大作家、批评家、专家学者、文化学者提供一个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高端平台”,以展示中国文学的成就与魅力、活跃文学和学术气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