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本益,1944年生,重庆市人。1968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英语系,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87-1988年在英国剑桥大学英文系访学。从1983年起在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1991年任西南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与交流中心副主任,1993—1997年任西南师范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现为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学)、硕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重庆市首届学科带头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目前已退休。
主要从事美学和比较文学研究。讲授中外诗歌比较、中外文化比较、西方现代文论与哲学、西方美学等课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现代文论的哲学基础研究”、“中外抒情诗比较研究”和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汉语诗歌的节奏”。出版专著《汉语诗歌的节奏》(台湾文津出版社1994年版,获四川省人民政府二等奖)、《西方现代文论与哲学》(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外诗歌与诗学论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版)。出版译著《美学与心理学》(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等数部。曾在《文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
2003-2008年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科研项目:
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外抒情诗比较研究”,批准号03BWW007,经费7万元(2003年)
2、重庆市重点学科基地诗学研究中心项目“中外诗学疑难问题研究”,批准号05JWSK,经费4万元(2005年)
科研论文:
1、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简论(《浙江学刊》2003年第1期)
2、林庚的“半逗律”论和“典型诗行”论评析(《当代文坛》2003年第1期)
3、汉语诗歌句式构成和演变的规律(《南昌大学学报》2003年2期)
4、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批评论的美学基础(《东南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
5、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论的美学基础(《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6、论文艺创作的精神实践本质(《文艺理论研究》2003年第6期)
7、用存在去解释和对存在的解释——海德格尔存在论文艺观和解释学文艺观的相互依存性(《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8、新批评派的对立调和思想及其来源(《四川大学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9、初创期新诗发展的两种趋势(《南昌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10、耶鲁学派的文学解构主义理论和实践(《东南大学学报》2004第3期)
11、西方抒情诗的情感特性和题材特性——兼与中国古代抒情诗的有关情况比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第4期)
12、西亚南亚三种抒情诗的题材比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第5期)
13、郭沫若的“内在韵律论”简评(《南昌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4、索绪尔语言学对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综论(载论文集《索绪尔研究在中国》,商务印书馆,2005年)
15、格律体新诗的节奏调子(《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16、汉语诗歌节奏的特点——兼与英语诗歌节奏的特点比较(《湘潭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6期全文转载)
17、释德里达的“原初书写”概念(《外国文学》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12期全文转载)
18、英伽顿的现象学文论体系及其哲学基础(《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9、早期格律体新诗的两种体式(《学术论坛》2006年第11期)
20、何其芳现代格律诗论的三个要点评析(《福建论坛》2006年第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21、汉语诗歌形式的“细胞”(《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2、古代杂言诗的调子(《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23、审美知觉的特性:知觉即想象(《西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24、论赫斯的现代形式的传统解释学观点(《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
25、艾略特影响新批评派的两个文学思想及其来源(《福建论坛》2008年第5期)
重要学术会议:
名称:美国南方比较文学第32届年会
时间:2006年9月28-30日
地点:美国佐治亚州佐治亚大学
级别:国际
交流形式:分会上发言
交流论文名称:A Comparison of Subjects among Three Lyrics in South Asia and West Asia(西亚南亚三种抒情诗的思想题材比较)
联系方式:
地址:重庆市北碚区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400715)
E-mail:bychen@sw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