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首届川渝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研讨会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文学实践活动顺利举办
发布时间2023-06-20 12:24:00    作者:    浏览次数: 次

2023615日至16日,阿坝州文联、阿坝州作家协会、松潘县委宣传部、松潘县文联的大力支持下,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星星》诗刊共同主办,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阿坝州文联承办,阿坝州作家协会、松潘县委宣传部、松潘县文联联合协办首届川渝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研讨会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文学实践活动在阿坝州松潘县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了《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魏巍副教授、童龙超副教授,华中师范大学王雪松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徐仲佳教授,华侨大学田文兵教授,西华师范大学傅华教授,成都大学罗文军教授,三峡大学刘波教授,广西民族大学陈爱中教授,江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丽,广州技术师范大学邱婧教授等专家学者参与研讨。

615日上午,阿坝州文联主席巴桑主持会议,中共松潘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付翠出席会议并致欢迎辞;四川省作协办公室副主任张雪梅宣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文件,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授牌,松潘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付翠接牌。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魏巍为会议开幕式致辞,他首先对阿坝州文联,松潘县县委、县政府、县委宣传部和县文联以及各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学者们表示真挚感谢,并指出:我们把首届当代川渝少数民族诗歌研讨会放到松潘,就是基于对川渝整个少数民族诗歌、诗人的一种写作的认可,对于我们未来的民族文学研究来说,川渝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域。川渝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或是川渝少数民族在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命运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中均占有不可缺少的地位。今天,不仅仅只是一次诗歌研讨活动,也是我们用心来感受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少数民族的心灵之旅,更是我们促进多民族文化对话、交流与融合的一个契机。

本次研讨会主要围绕着“民族经验与汉语诗性”,从川渝少数民族诗歌的整体性研究、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的理论建构、地方经验与当代汉语诗歌、川渝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研究、当代少数民族诗人个体创作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深化了对川渝当代少数民族诗歌这一重要研究对象的认识。会议研讨分两组进行,第一组研讨由江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丽老师主持,三峡大学刘波教授担任评议人,组内专家依次发言。陈爱中教授从记忆诗学的角度谈到了族裔身份与新时期少数民族女性诗歌的关系;傅华教授谈到了吉狄马加诗歌中的抒情诗学;邱婧教授以美国学者马克·本德尔的个体学术史为中心,谈及了彝族当代诗歌群的海外传播及研究;王雪松教授分享了左翼诗歌中所体现出的“意象政治”;童龙超教授则从民歌底色、新诗转化与诗歌创作三个方面讨论了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王洛宾经验”。第二组研讨由华中师范大学王雪松教授主持,广西民族大学陈爱中教授担任评议人,组内专家与青年学者依次发言。刘波教授就民族精神、诗性正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三个层面讨论了吉狄马加写作与人文主义诗学的建构;徐仲佳教授以酉阳土家人诗人冉冉的长诗《大江去》《群山与回想》为例,谈及了人类在疫情之后的生存思考;田文兵教授以川渝地区为例,谈到了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两种可能,即“出走”或“坚守”;罗文军教授从诗歌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指出了当前阿坝少数民族诗歌展开的几个问题;新诗所硕士黄英豪讨论了少数民族诗人与“第三代”诗的关系问题;新诗所硕士研究生梁苏琴以成渝文化圈的分化与整合为切口,梳理了当代川渝少数民族诗歌发展历程。随后,与会各大高校专家、教授,州内作家诗人进行了亲切交流,会议现场氛围一片火热。最后,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龚学敏对此次研讨会作总结发言。

会后,与会人员先后前往川主寺镇元坝子村、川盘村、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等,参观了非遗迪厦表演、藏族花灯表演,通过一系列主题文学实践活动,与会人员了体会松潘独有的民族风情,并激发了创作文学作品的灵感,至此,首届川渝当代少数民族诗歌研讨会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文学实践活动在美丽松潘顺利落幕。

川渝一家亲,此次活动的顺利举办,川渝双城文化圈的交流融合搭建了一座桥梁,加深了各界人士对川渝少数民族诗歌乃至中国少数民族诗歌认识促进川渝少数民族诗歌深度融合与持续发展。再次感谢阿坝州文联、阿坝州作家协会、松潘县委宣传部、松潘县文联!感谢与会专家、本地作家和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