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光大讲坛之学术沙龙”第五期——出版作为方法:以现代文学研究为中心
发布时间2022-10-27 22:24:59    作者:    浏览次数: 次

2022年10月22日上午10点,由西南大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以下简称新诗所)承办的“光大讲坛之学术沙龙”第五期在新诗研究所会议室(荟文楼807室)顺利举办。此次沙龙邀请到新诗所邱雪松教授担任主讲嘉宾,新诗所所长向天渊教授主持沙龙,辅导员程晋老师及全部硕士生、博士生参与。邱雪松教授以“出版作为方法:以现代文学研究为中心”为题,向大家分享了他在研究过程中的收获。

本次沙龙的主讲内容围绕着“关键词的演变”展开,邱老师首先谈到了支撑“现代文学与出版关系研究”开展的学术前提,即自20世纪90年代起,研究者纷纷走出“纯文学”的迷思,开始从各种“非文学”角度探寻中国文学“现代性”,出版研究是其中重要的解释路径之一。在他看来,现代文学与出版关系研究,经历了“启蒙”(1990年代),到“生意”(2000年—2010年),直至“政治”(2015年以后)的迭变,并于2020年后走到了“文明论”框架中来,变成了阐释的新起点。随后,邱老师将以上提到的“启蒙”“生意”“政治”“文明论”四个关键词延展为四个主题,分别从时代背景、代表性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又生动的分享。

首先是“启蒙路径”的三位倡导者。邱老师强调,愈来愈多的研究者从非文学的外部因素入手解读现代文学,随着这一根本性的转向,王晓明、陈思和、钱理群三位学者先后撰文为现代文学出版史研究确立基调。此后涌现出刘纳、杨扬与叶彤等学者,他们创造了一批堪称典范的开创性成果。与此同时,邱老师指出这一时期的成果虽不可否认其价值,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其次是“生意”的兴起。邱老师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人文学术逐渐与宏大叙事脱钩,专业研究更注重自身主体性,文学出版史研究也开始立足于“出版”本身,讨论“出版”如何变为“生意”成为了重要的突破口。邱老师细心提醒同学们做文学研究一定要对时代保持敏感,要认识到文学发展是与社会政治密切连接的。再次是“启蒙”与“生意”的范式通约。邱老师认为布迪厄《艺术的法则:文学场的生成和结构》一书所论及的习性、资本、场域三个基本概念为“启蒙”与“生意”之间的通约打开了空间。他还为同学们推荐了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专著《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并表示在阅读书籍时要带有自己的认识机制,即要有自己的思维和判断。另外,在“政治”这个主题方面,邱教授提出“政治”作为20世纪中国的底色,形塑了知识分子的情感结构,“政治”应作为搭建出版史研究的基石之一。

邱老师在前三个主题中细致梳理了“出版”研究视野的展开脉络,并在最后一个主题——“未来的方向:‘文明’交融的思考”中对未来走向做出展望。邱老师强调了厘清“文明中国论”脉络的重要性,并认为汪晖世纪的诞生对于重新理解世界史具有重要意义邱老师紧贴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我们作为文学人,要坚持文明自信、文化自信、学术自信,且时刻保持学术敏感度。在分享的结尾,邱老师为大家留下了两个值得思考的案例,即“版权”的概念史、稿酬观的名实/义利/古今之辨,他希望通过对以上案例的思考,帮助大家更进一步理解“现代文学与出版关系研究”。

在沙龙的讨论环节里,向天渊老师、程晋老师与邱老师就今天的分享内容进行了延伸探讨。向老师分享了多年前阅读《文化的商务》的感受,同时表示“现代文学与出版关系”这样的研究视野让我们对文学研究范式有了新的认识,出版研究本身也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此外,程老师作为曾经的出版人,从现当代出版业发展的自身束缚、出版业的困局、碎片化阅读下新闻深度报道的困境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最后,向老师作为主持人对此次沙龙进行了总结,他鼓励同学们在做文学研究时要学习邱雪松老师的学术精神,尤其对研究对象和专业学科史要有深刻的把握,希望同学们在研究过程中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文学,要以综合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去更好地推进文学研究。


撰稿:梁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