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拾穗讲坛”第3期 “心理与历史的张力——从《诗论》看朱光潜美学的战时‘转进’”圆满结束
发布时间2021-12-12 10:54:49    作者:    浏览次数: 次

20211210日下午1500,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金浪副教授应邀做客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举办题为《心理与历史的张力——从<诗论>看朱光潜美学的战时“转进”》的讲座,探讨抗战时期《诗论》中朱光潜美学思想的变化。本次讲座由新诗所邱雪松教授主持,新诗所讲师许金琼老师、周俊锋老师重庆新诗学会的黄干、蒋伟华等多位诗人,以及新诗所全体硕博研究生部分其他院系的同学参加此次讲座。

金浪老师以《诗论》在不同时期的版本变化反映朱光潜思想的嬗变为切入点,从《诗论》版本考释与朱光潜美学“转进”轨迹、西方原理解释“中国诗”、经由语言进入中国、从《陶渊明》看《诗论》的完成形态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考察朱光潜在抗战时期美学思想的转进”与变化。

金老师首先对《诗论》的不同版本进行对比,进而讨论了朱光潜写作《诗论》的内在思路。金浪老师认为,朱光潜在写作《诗论》之初反对历史研究的方法研究中国古诗,提倡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究中国诗歌的起源及一般性原理而随着《诗论》写作的逐渐深入,朱光潜认识到克罗齐“艺术即抒情的直觉”美学观点的局限,并对其进行修正,继而提出语言在“传达”方面的不可或缺性。

接着,金老师主要探讨了朱光潜所讨论的诗歌何以进入“中国”的问题。他认为,在朱光潜那里,诗歌经由语言进入中国主要是通过诗的声、顿、韵律,其中“律”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的独特性而中国走上“律”的道路与“赋”对诗的影响息息相关“律”的发现让朱光潜重新返回中国诗的历史,最终得以进入“中国”。因而,从中国“诗”到“中国”诗,体现出朱光潜的诗学观点由普遍性向民族性的转变。

最后,金老师主要分析了朱光潜为何将《陶渊明》作为《诗论》一书的终章,金老师认为《陶渊明》是《诗论》的完成形态,而朱光潜在研究陶渊明时“以情释儒”以及对陶渊明“诗境论”的解读和推崇则反映了朱光潜抗战时期美学思想的变化如果说抗战时期朱光潜美学体现出了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转向”的话,那么,《诗论》则不仅是这一“转向”的佐证,甚至还是这一“转向”得以发生的重要中介。

金浪老师对《诗论》的增补和朱光潜美学思想战时“转进”的解读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回应。讲座结束后,邱雪松老师对本次讲座予以总结。随后的提问环节中,到场的重庆诗人、各学院的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金浪老师则一一回应在交流中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最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贺云玲;摄影:甘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