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新闻动态 > 正文
“谈伽达默尔《论倾听》”研究生跨学科学术沙龙·清谈第20期圆满举行
发布时间2020-11-18 10:32:09    作者:    浏览次数: 次

      2020年11月14日下午两点半,由西南大学党委研工部领导、校研究生会主办,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生会承办的“含弘大讲堂”暨跨学科学术沙龙•清谈第20期,在我校中心图书馆九楼圆满举行。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比较诗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新诗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向天渊教授,中国新诗研究所硕士生导师魏巍副教授,以及中国新诗研究所讲师周俊锋受邀作为嘉宾出席本次活动。

      本次清谈活动主要围绕伽达默尔的文章《谈倾听》展开讨论,三位嘉宾首先发言表示,清谈活动的重点在于畅所欲言地“谈”,鼓励参与活动的各位同学踊跃交流和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来自中国新诗研究所的研究生李优雅、吴梦涵、黄英豪、臧梓洁、汤蕾、杨婷、赵阳等先后发言。李优雅同学对伽达默尔的语言观进行提炼,针对“为何要通过语音才能达到对语义的理解”表达出思考和疑问;吴梦涵同学则谈及对伽达默尔诠释学中“倾听”一词的理解,认为“倾听”强调的是声音自身的感召力与主客体的交互过程,同时主客体的身份已经相对模糊;黄英豪同学从“倾听”的本质出发,联系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的相关论述,思考语言、理解、倾听与“效果历史意识”之间的深层关系;臧梓洁同学结合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等语言哲学,追问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使用者之间能否存在真正的对话和理解,如果存在可能,那么这种理解又是以何种形式而被倾听;汤蕾同学继续分享自己的阅读思考,试图厘清“看”的哲学与“听”的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杨婷同学同样尝试将“观看”与“倾听”进行区分,通过《谈倾听》的文本细读来比较中西方文学文化对“理解”的认识区别,由伽达默尔的“倾听”与佛家禅宗的“顿悟”之间的联系提出疑问;赵阳同学认为“理解”是一种语言现象,着重提出“如何倾听,如何扩大倾听的深度与厚度”这一实践性问题。

      此外,法学院的撖思成同学联系法学领域关于死刑的讨论,认为“倾听”与刑法解释学有着一定的互通性,在法学领域和司法解释中需要倾听的是法律背后的立法思想、立法精神,倾听的目的仍然还是要实现最终理解。黄英豪同学参与随后的讨论并回应了言传与意会、解构与建构之间的联系。另一位来自文学院的王子川同学特别谈到现代大众化传媒技术下视听融合及“听”的地位可能下降等现实问题,由此“倾听”的方式与意义面临着新的挑战。来自教育学院的樊亚博同学认为,对伽达默尔“谈倾听”的认识应该上升到哲学的层面去把握,应实现内容与形式、本质与手段、实践与生活的有机整合,回归于个体理解自我、理解他人、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逻辑起点。

      针对各位同学的感想与疑问,各位老师即时回应并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活动的尾声,向天渊教授再次对参与清谈的各院系同学表示感谢,推荐《通向哲学的后楼梯》等书并鼓励大家学会倾听和勤于思索。此次清谈活动主要围绕倾听、理解、语言、听与看的内在关联等展开,涉及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等哲学家的论述,延伸至视觉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存在与在场、解构与建构等相关概念,更与中国诗、画、道、禅宗、中庸等进行对照,思想的火花激越碰撞,跨学科的思维方式为我们理解“倾听”提供更为丰富的视角。